雷射光療(淨膚/脈衝光)介紹



首部雷射機器的問世約在1960年代,發展演變至今,已成為現代醫學美容領域相當普遍而不可或缺的治療之一。雷射在現今整形外科及皮膚科領域的運用範圍主要包括血管病變、色素症、醫學美容等,常見的雷射種類有:銣雅克雷射(Nd-Yag Laser)、鉺雅克雷射(Er-Yag Laser)、二氧化碳雷射(CO2 Laser)、紅寶石雷射(Ruby Laser)、亞歷山大雷射(Alexandrite Laser)、皮秒雷射(Picosecond Laser)、染料雷射(Dye Laser)等。






目前台灣使用最多的是用來治療色素的雷射,例如東方女性最常見的斑點及膚色黯沉等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東方人的膚質特性普遍在治療後較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後的局部色素沉澱,俗稱「反黑」;以下將介紹到的「淨膚雷射」,由於其波長為1064nm,治療的位置較深,因此不會在肌膚表面造成傷口,可大幅降低雷射後反黑機率,但治療後仍應加強皮膚防曬保護。

若您想改善膚質問題,務必先經過醫師的專業評估,了解病灶的種類及位置(表皮、真皮或皮下組織)後,選擇最適合的波長能量來治療,方能發揮最佳效果,透過雷射光療幫助改善您的肌膚困擾。



淨膚雷射



淨膚雷射治療類似利用光束的能量及熱能傳導,波長為1064nm的銣雅克雷射,去除老化的表皮層、深入真皮層,刺激膠原蛋白纖維增生,使膚質更光滑、有彈性。

而針對肌膚基底層的黑色素,雷射光具有「選擇性」破壞的特點,其能量會集中被肌膚顏色較深、較暗沉的部位吸收,而這些膚色較深的部位(如黑斑、局部暗沉等)吸收雷射光束後,其熱能會破壞黑色素細胞及其所分泌的黑色素,使其分裂為較小的碎片,這些碎片再經由人體巨噬細胞自然吸收、代謝後,便可達成淡化斑點、改善膚色不均及美白的療效。

由於波長1064nm治療的位置較深層,因此不會造成肌膚表面傷口,可大幅降低雷射後反黑機率。



淨膚雷射的常見治療範圍:
 淡化痘疤
 改善毛孔粗大、減少粉刺形成
 調理老化及曬後受損肌膚
 淡斑
 改善蠟黃、黯沉及膚色不均
 去除胎記或刺青


術前須經專業醫師評估,依照個人膚質情況來決定治療頻率,平均每3週至1個月可施打一次,其他特殊需要、膚況適宜者,則可每兩週治療一次。


脈衝光

脈衝光(Intense pulsed light)釋放的是如同太陽光的高能量光線(波長550~1200nm),並去除其中的紫外線,可用來改善因年齡增長和日曬帶來的表皮老化問題。

其中波長短的光線,可淡化皮膚斑點和收縮微血管;波長較長的光線,則可深入至真皮層,刺激纖維母細胞分泌膠原蛋白,讓皮膚恢復彈性,改善皺紋和毛孔粗大問題,進而達到除皺、去斑、抗老化的效果。

根據脈衝光發明者的研究報告指出,黃種人每3週做一次脈衝光,連續約7~8次後,對於微細皺紋有20~30%淡化效果;臉部微細血管絲可改善約50%;雀斑、曬斑等淺層色素斑有30~40%可明顯改善,對於縮小毛孔則有30%的患者有明顯療效。





脈衝光亦可應用在除毛,利用整段的高能量多波長(410~1400nm)使毛囊基質的黑色素吸收光束能量,藉由熱能破壞毛囊周圍組織以達到除毛效果。

至於需要施打多少次療程才能「完全」將治療部位除毛乾淨呢?人體每個部位的毛囊生長週期長短皆不同,而毛囊生長週期又可分為生長期、衰退期、與休止期三個階段,在同一個時間點,每個毛囊都處於不同的生理週期,在欲除毛的部位(如:腋下)的皮膚下,這三種不同階段的毛囊都會同時並存。而若要除毛必須在毛囊處於生長期時施打才有效,這便是不論用雷射或脈衝光除毛,醫師都會告知需要多次、規律施打才能達到良好效果的原因。



雷射光療治療前注意事項

治療前一週勿去角質,勿使用酸類(如:杏仁酸換膚)及其他具光敏感性藥物。

雷射光療治療後照護

治療後皮膚可能暫時有輕微泛紅、發熱的現象,若治療較深層的斑或面皰,則可能會有治療部位局部輕微的皮下出血情形,此乃正常現象,通常約5天內會自行吸收代謝。
治療後7天內,肌膚仍處於較敏感的狀態,應避免使用含酸類(如:杏仁酸、果酸、傳明酸、鞣花酸等)及酒精成份的保養品,暫時勿去角質並加強保濕防曬


施打脈衝光後5至7天內可能引起皮膚暫時性紅腫、結痂、脫皮等,此乃治療後皮膚之正常反應,術後可立即冰敷舒緩鎮定,並應於1週內加強保濕及防曬,白天外出務必塗抹防曬乳、撐傘、戴帽子等遮陽防護措施,以降低反黑的發生。


*服務專線:(02)2396-1515美嘉美整形外科診所。*
*療程期間可依專業護理諮詢建議,請勿隨意塗擦非醫囑藥品或保養品*